上凤鸣村
上凤鸣村 上凤鸣村建置沿革 上凤鸣村人口民族 上凤鸣村自然状况 上凤鸣村农业机械 上凤鸣村畜牧养殖 上凤鸣村村办企业 上凤鸣村农田水利 上凤鸣村社会事业 上凤鸣村人民生活
上凤鸣行政村位于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南2.5公里处,素有上庄“南大门”之称。东邻邓庄村,南连王集镇曹集村,西接杨阁村,北与上庄村 接壤。南北长2.5公里,东西宽1.8公里,面积4.0平方公里。该村辖上凤鸣、李庄、小杨庄、新庄4个自然村,18个村民小组。有3011人。传说有两只凤凰从此飞过时,在村头鸣叫数声,又向南飞去,故名上凤鸣。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,当时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75年4月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,1983年12月属上庄乡为李庄 行政村。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。因与沙堰镇李庄村同名,1984年改为上凤鸣村。当时,盛产桑杈,每年投放市场7000余把,远销邓县、镇平,1994年左右,此 产业消失。上凤鸣村辖李庄、小杨庄、上凤鸣、新庄四个自然村,18个村民小组。新庄是1947年由白河岸边...
详情上凤鸣行政村位于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南2.5公里处,素有上庄“南大门”之称。东邻邓庄村,南连王集镇曹集村,西接杨阁村,北与上庄村 接壤。南北长2.5公里,东西宽1.8公里,面积4.0平方公里。该村辖上凤鸣、李庄、小杨庄、新庄4个自然村,18个村民小组。有3011人。
传说有两只凤凰从此飞过时,在村头鸣叫数声,又向南飞去,故名上凤鸣。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,当时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。1975年4月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,1983年12月属上庄乡为李庄 行政村。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。因与沙堰镇李庄村同名,1984年改为上凤鸣村。当时,盛产桑杈,每年投放市场7000余把,远销邓县、镇平,1994年左右,此 产业消失。上凤鸣村辖李庄、小杨庄、上凤鸣、新庄四个自然村,18个村民小组。新庄是1947年由白河岸边搬迁过去和十户人家组成的小庄。因组成的时间近,故名新庄。小杨庄清初杨姓从今樊集乡杨庄迁此,因比杨庄小,故名小杨庄。李庄明万历年间,李选迪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,以姓定村名李庄。
1982年人口普查为2687人。1990年人口普查为2736人,总户数为783户。2000年人口普查为2948人。2003年,上凤鸣总人口为3011人。其中,男1566人,女1445人;汉族2919人,蒙古族92人。总人口中,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20%,初中文化程度71%,高中文化程度9%。有李、张、郑、刘、庞、苗、时、马、景、等27个姓氏。
上凤鸣村地处白河西北岸,柳阳河从西边穿过,地势北高南低,交通便利,四赵路贯穿南北。白河以南为沙质土壤,白河与四赵路交汇地带均为黄壤土,四赵路以西为粘土。其中,沙土28%,黄壤土41%,粘土31%。植物资源有芭茅、芦苇、蒲公英。等。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铁砂,是炼钢的优质原料。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526亩,人均1.5亩。上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,以生产队为单位。当时,生产力落后,管理粗放,粮食产量低,以种植红薯为主。1978年后作物种植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为主,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800亩,总产115.2万公斤,亩产240公斤;棉花种植面积1040亩,总产37440公斤,亩产36公斤;花生种植面积768亩,总产116736公斤,亩产152公斤。2003年,全村粮食种植面积6774亩,总产2490吨,亩产368公斤,单产比1978年增产153%;棉花 种植1397亩,总产101吨,亩产72公斤,单产比1978年增长197%;花生种植面积1286亩,总产366吨,单产285公斤,单产比78年增长187%。是年,村种植大棚蔬菜150亩,大路菜360亩,种植速 生杨树400余亩,植树24000多棵。
20世纪70年代,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,牛拉车运输。1978年,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,四轮拖拉机2台, 电动机、柴油机30台,农用水泵28台。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20台,四轮拖拉机220台,三轮车166辆,农用水泵440台,脱粒机26台,大型收割机2台,钻井机5台。
解放初期,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,1958年改为队养队有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畜牧养殖逐步走向产业化、规模化。2003年,全村有养牛专业户5个,饲养量80头;养羊专业户8个,饲养量800只,其中,李召敏养小尾寒羊80只;养猪专业户1个,饲养量200头。是年,全村大牲畜牛、猪、羊、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006头、1809头、2028只、25759只。养蜂200箱。
解放初期,村办企业多为手工加工业,人工推磨碾面,人工磨豆腐,人工弹棉花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企业得到发展,村逐渐办起铁砂厂、面粉厂,带锯厂、预制厂、煤球厂、农机修理厂。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庄建设 解放前,农民居住零散,1986年,实行村镇规划后,建房规划成排成行,路四通八达,排水通畅。新修硬化村内道路2400米,方便了群众的出行。新建无塔供水一座, 铺设管道800米,使7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。
解放前,村水患不断。建国后,村重视水利建设,修筑河堤,开挖排水沟,建立水闸1座。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扬水站1座,修渠1条,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灌溉问题。80年代以后,渠灌逐步被机灌所代替。
解放初期,村有私塾1所。20世纪60年代建小学 1所。1980年村投资8万元建初中1座,2000年停办。1992年村投资12万元建小学1所,校舍面积540平方米,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、绿化、达到“六配套”标准。2003年,有学生280名,教师14名,适龄儿童入学率99%,巩固率100%,毕业率100%。村重视科教工作,有农民技校1所,有科技人员30名。利用技校,聘请市、县、乡科技人员给村民辅导种植、养殖技术和政策、法律、计划生育等知识。先后培训村民达8400人(次)。
村有图书室1个,藏书800多册,涉及种植、养殖、加工及法律法规、政策、计划生育等书籍。有“青年民兵之家”活动室、广播室,有线电视入户率80%。
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,医务人员2名。200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,医务人员增到6名,开配备了医疗设备。卫生所主治医师张长春,擅常治疗中风偏瘫、风湿疼痛、高血压和高血脂。
解放前,生产水平低下,农民生活大多是半年糠菜半年粮,一遇灾荒则有饿殍。解放以后,人民生活得到改善。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村民收入增多,生活水平提高。,由以粗粮为主变为细粮为主,细粮比例90%,蔬菜、禽蛋、肉类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。村民衣着由单调的老土布变 色彩丰富、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。住房由原来的土墙薄扎瓦变为砖混结构的平房、楼房。村民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、摩托车、电冰箱、空调等。
周边村民委员会
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上庄腹民村释委员会
地址: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X039
周边村庄
上凤鸣村
地址:南阳市新野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