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堰村

张堰村 张堰村生产发展 张堰村经济发展 张堰村现状 张堰村经济策略 张堰村兴修水利,根治水害 张堰村乡村发展 张堰村基本普及了“自来水” 张堰村种植茭白


张堰村隶属于余杭区瓶窑镇。由张堰埠头、方家塘、高家头、三角塘、北塘、弯里、郎家畈、塘角上、东塘角、汤家头、小弯、坍塘缺十二个自然村组成。村委会驻地方家塘。村西北从北苕溪引进一段小江,建堰坝,名叫张堰,是元、明以来余杭县重要水利设施之一,至今犹存。村名从堰而来。1992年,全村575户,1805人。有粮田2893亩, 鱼塘752.3亩,年提供商品粮162万 公斤,鲜鱼15万公斤,鱼苗5000余万尾。张堰村是余杭县重点鱼米产区之一。 村貌 (15张),使 社员生活有了较大改善。1963年前,全村只有10余间二层 楼房,其余全是泥壁草舍。当今户户都建二层或三层的砖砼结构新房,鳞次栉比,窗明几净。至1992年底,全村新建住房面积已达14.4万 平方米,户均254平方米。1986年,村里建日供水250吨的 自来水厂,改变过去饮用...

详情

张堰村地名网_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资料简介
  张堰村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下辖的社区。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区划代码为330110110202,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110。张堰村与学府社区、里窑社区、杨梅坞社区、新窑社区、华兴社区、瓶窑社区、溪东社区、羊山社区、外窑村、南山村、长命村、西安寺村、石濑村、塘埠村、凤都村、大观山村、崇化村、窑北村、彭公村、奇鹤村相邻。


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介绍

张堰村隶属于余杭区瓶窑镇。由张堰埠头、方家塘、高家头、三角塘、北塘、弯里、郎家畈、塘角上、东塘角、汤家头、小弯、坍塘缺十二个自然村组成。村委会驻地方家塘。村西北从北苕溪引进一段小江,建堰坝,名叫张堰,是元、明以来余杭县重要水利设施之一,至今犹存。村名从堰而来。

1992年,全村575户,1805人。有粮田2893亩, 鱼塘752.3亩,年提供商品粮162万 公斤,鲜鱼15万公斤,鱼苗5000余万尾。张堰村是余杭县重点鱼米产区之一。 村貌 (15张)

,使 社员生活有了较大改善。1963年前,全村只有10余间二层 楼房,其余全是泥壁草舍。当今户户都建二层或三层的砖砼结构新房,鳞次栉比,窗明几净。

至1992年底,全村新建住房面积已达14.4万 平方米,户均254平方米。

1986年,村里建日供水250吨的 自来水厂,改变过去饮用塘水的历史。过去的大肚子( 血吸虫)、粗烂腿(血丝虫)病已经绝迹,村民身体素质大有提高。新建完小1045平方米,可容学生220人,全村学龄 儿童全部入学,开始实行 九年制义务教育。还设立 合作医疗、村民 养老金制度。男满65岁,女满60岁,均可享受村里的 养老金。无子女老人,吃、穿、住、医全由村集体负担。

生产发展,集体经济壮大,村民由穷变富,对社会贡献也不断增加。1964年全村集体积累仅1.2万元,1992年已有196万元。

人均收入,1964年76元,1992年1528元。粮食亩产,1964年314公斤,1992年提高到1007公斤。提供商品粮,1964年48万公斤,1980年83万公斤,1985年以后,年均100万公斤以上,1990年以后年均150万公斤以上。人均提供商品粮近一吨。每年提供市场鲜鱼均在15余万公斤, 鱼苗5000万余尾。

此外,年可供家禽3.5万羽,肉猪1350余头。多年的发展,不仅改变了张堰的自然面貌,而且使张堰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,即以能为社会多作贡献为己任,并引以为荣。

1978年春节前几天,县城 临平镇猪肉供应告缺,县委领导来张堰求援,全村社员纷纷把准备留下过节的猪肉让出来,在一天时间内就收购 毛猪150余头送去。

1983年8月,临平镇粮食一时调运不及,张堰村闻讯,全村动员,边收割,边翻晒,边装运,三天内就送去50万斤稻谷,解决燃眉之急。

张堰村经济发展,既富了自己,又为社会作出奉献的事迹,在周围乡、村传为美谈,受到大家尊敬。党和政府也多次给予奖励和荣誉。先后被评为县、市、省的农业先进集体和文明村。

张堰村因带领村民发展经济,勤劳致富党支部书记霜桂荣多次被评为县、市优秀党员。1990年被评为余杭县村干部十大标兵之一。1991年被评为省优秀党员。

张堰村地处北湖草荡(唐代归珧所辟北湖原址,宋、元以后淤积而成草荡),北临北苕溪,南濒中苕溪,地势低洼,大部份田地几与北苕溪河床相平,四周筑有7公里长的塘堤护围,状如一个饭碗。历史上的张堰村虽粮田成片,土壤肥厚,但易洪易涝,灾害频仍,广种薄收,不时潦荒。坑洼处常年积水不干。曾是血吸虫、丝虫病的严重流行地区。居民大多数是来自绍兴、河南等地拓荒者的后裔,当地世居较少。

1963年9月,12号 台风带来暴雨。东、中、北三苕溪出现百年未遇 洪水,全村周围塘堤决口19处,田地房屋全被淹没,水深2米,时逾半月。不仅粮食颗粒无收,全村336户中有254户房舍倒坍。灾后吃、住全靠政府救济。

张堰人没有被灾害压倒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村民用自己的勤劳双手,经过30年的努力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14年发展,终于把这个历史上的“苦命村”、“救济村”,变成了全县闻名的“稻香村”、“贡献村”。

张堰人认识到要改变面貌,第一步是

兴修水利,根治水害。

每年农事间隙,尤其在冬季,全村人都把力气化在水利工程上。自1963年以来的30年中,累计用工60余万个,搬土100余万方,把8公里塘堤从原来高约8米,顶宽1~3米,底宽10余米的“险塘”,改造成为平均高10米以上,顶宽5~10米,底宽20~30米的“万年塘”。在险要地段,再用块石浆砌,总共用了1.5万余吨石块。与此同时,全村男女老少节衣缩食,铢积寸累,购置水利机械,修建电力抽水机埠18座,装机172.5 千瓦;大型排涝机埠1座,装机220千瓦。使全村天晴百日不怕旱,天雨一月不怕涝。

第二步是挑高阜,填低洼,平整土地;修道路,开沟渠,建设标准化粮田。30年来,投放90余万工,搬土200余万方,把95%以上的粮田建成方整的“格子田”。田成方,路成网,沟渠相连,每一坝畈,每一田块都自立门户,能灌能排。26条机耕路纵横相交,通到每一坝畈,全长15.5公里。路旁种树,建成绿化带,美化环境。同邻村协作,修建从村中心至毛元岭的6公里公路,与杭宁公路( 国道104)相接,改善至瓶窑、杭州的交通。

第三步是搞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

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,增置农业机械,提高劳动效率。至1992年底,全村拥有12型手扶拖拉机46辆;75型电动收割机4台;货运汽车3辆,客运面包车2辆,机动船12艘,在排灌、翻耕、收割、粮食和饲料加工、运输等方面,都实现了机械化。

20世纪80年代,张堰村实行 联产承包责任制,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。过去,只种粮食,全村男女一天两头黑,一年忙到头。收种大忙季节,还要瓶窑镇的工人、 学生、居民来支援。联产承包以后,人力、物力得到充分的发挥,生产结构作了调整。除了种粮,富余劳力,用来发展副业,养鱼、养鹅、养鸭。利用低洼地段,开辟 鱼塘,1963年全村鱼塘面积65亩,1992年增至752.5亩,扩大了10多倍。在一手抓农业的同时,又一手抓工业,积极兴办工业企业。1992年,有村办企业7家,参加工业劳动的劳力320余人,占全村总劳力的38.7%。工业年产值439万元,创利润43.6万元。工业产值占全村总产值808.9万元的54%。

20世纪80年代起,余杭农村先后建起了数百座小型水厂或水站, 张堰村概况 (14张)

但由于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简陋、水质难以保证等先天不足逐步暴露。长期使用不卫生的“自来水”,从2003年开始,该区投资6000多万元对乡镇水厂及管网进行重建和改造,让更多的山里农民用上干净、安全的“放心水”。

张堰村土地肥沃,农田平整,水源充足,种植茭白得天独厚。全村有茭白种植户184户,全年茭白复种指数达840.6亩。过去,当地村民种植的茭白品种老化,种植技术相对落后,尽管连年增产,但是增产不增收。瓶窑镇政府和张堰村委针对当地茭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的情况,采取各种措施,引导茭白种植户走“绿色增收”之路。区科技局和镇农技站从浙大等科研院校请来了茭白种植专家,引进白壳茭白、紫壳茭白等双季茭白新品种,推广“千亩茭白节本增效”技术,传授防治茭白病虫害方法,引导种植户们向绿色、 无公害蔬菜转化;村里积极申报绿色食品,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,以创市级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,推动茭白规模化种植,打响“张堰茭白”品牌,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。

周边行政单位

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咣鸲堂役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

周边政府机关

瓶窑镇西安寺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西安寺村木溪口1号
营业时间:08:30-11:30,13:30-17:00

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彭公村板石1号
营业时间:8:30-11:30 13:30-17:00

周边诊所

张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高家头59号

周边小学

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中心小学 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周家畈62号
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周家畈62号

周边村庄

张堰村 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毛潘线

小湾兜鱼塘 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张堰村一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