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浦村

池浦村 池浦村地理位置 池浦村简介 池浦村经济发展 池浦村河捕捞业 池浦村村庄状况


池浦村属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水网平原区,东北与江口、下埠两村毗连,南与黄家蓬、瓦窑头村隔路为界。一条大道,两条河流贯穿村内,系鳌江南三镇(宜山、钱库、 金乡)通往龙港的水陆 要道。地处温州市龙港市,旧称木桥头,因村前原有一浦直通江口入海,清乾隆八年(1743),村人在浦上架木为桥,以便行旅,遂有此名。村由半河章、木桥头两自然村组成。村中畲族与汉族混居。半河章以畲族钟姓为主,木桥头以彭姓为主。50年代初属龙江乡。1955年属白沙乡。1956年与江口底大屋、蔡家合并为曙光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,后划为下埠生产大队。1981年复名木桥头村。1982年改为池浦村。1985年属苍南县龙港镇。1992年,全村410户,1611人。主要姓氏有钟、彭、赵、梁、陈、侯、黄、林、李等姓。有水田220亩,旱地65亩。池浦村原是鳌江边上的穷渔村。民国期间,全村90户中有7...

详情

池浦村地名网_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池浦村资料简介
  池浦村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下辖的社区。城乡分类代码为122,为镇乡结合区。区划代码为330327101214,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27。池浦村与江浦社区、通港、海港、建新、镇前、龙跃、沿河、文卫、江湾、龙华、西南、站前、百有、望城、永盛、江滨、建北、龙湖、鹤浦、东浦、泰安社区、龙威、繁华、龙浦社区、芦光、中魁、双港、桂泉、砖瓦村、新兰村、新陡门村、咸园村、柳江村、西排村、东排村、流浦村、新渡村、方岩村、河底高村、金钗河村、江口村、朝西屋村、下埠村、洪宫村、李家垟村、下涝村、河北庙村、瓦窑头村、浦后村、三大屋村、黄家蓬村、涂厂村、新美州村、象北村、象中村、象南村、七河村、刘北村、刘西村、刘南村、黄中村、方北村、方中村、方南村、岑浦村、章良村、下东庄村、二河村、海头村、朝北处村、河尾村、后岸村、前东村、民主村、新垟村、海下村、西桥村、东河村、杨家宅村、双桂村、陈良村、下垟郑村、麟头村、林陈村、新光村、童处村、水深垟村、凤江村、凰浦村、三垟村、朱家站村、长连屋村、李庄站村、汇龙村、双龙村、张西村、孙店村、施良村、余南村、余北村、吴兰楼村、林官仓村、陈华垟村、张东村、韩家垟村、希贤村、吴家弄村、仕家垟村、陈宅村、梧桥村、徐家庄村、陈家宅村、环河村、周家车村、王家门村、下湾村、振棋村、寿山村、平桥村、都口村、卢处村、三大庙村、东庄村、月星村、大店村、上河头村、文楼村、薛南村、薛中村、薛北村、郭宕村、下水门村、西河村、新河村、芦浦村、儒桥头村、增产村、鉴后东村、鉴后西村、鉴后垟村、县后村、前垟村、石路村、林家院村、东门垟村、南宕村、前垟底村、黄楼下村、新桥村、仙坭船村、浦东村、浦前村、夏口徐村、黄东村、马鞍桥村、黄库村、倪前村、倪后村、北大垟村、马路下村、金家沿村、西浦口村、水心村、九刀连村、陈处村、舥艚村、中段村、炉头村、老台村、七一村、七二村、平安村、泮河东村、泮河西村、林家庄村、方城底村、老陡门村、北岭村、下乾头村、垟底张村、横池村、浃底村、东浦口村、东山周村、山塘村、鲸头村、士金兜村、港头村、瑞岩村、联友村、云岩村、金中村、凤山村、山前村、中对口村、上对口村、三峰村、梁峰村、县良种场相邻。

龙港镇行政区划

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池浦村介绍

池浦村属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水网平原区,东北与江口、下埠两村毗连,南与黄家蓬、瓦窑头村隔路为界。一条大道,两条河流贯穿村内,系鳌江南三镇(宜山、钱库、 金乡)通往龙港的水陆 要道。

地处温州市龙港市,旧称木桥头,因村前原有一浦直通江口入海,清乾隆八年(1743),村人在浦上架木为桥,以便行旅,遂有此名。村由半河章、木桥头两自然村组成。村中畲族与汉族混居。半河章以畲族钟姓为主,木桥头以彭姓为主。

50年代初属龙江乡。1955年属白沙乡。1956年与江口底大屋、蔡家合并为曙光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,后划为下埠生产大队。1981年复名木桥头村。1982年改为池浦村。1985年属苍南县龙港镇。1992年,全村410户,1611人。主要姓氏有钟、彭、赵、梁、陈、侯、黄、林、李等姓。有水田220亩,旱地65亩。

池浦村原是鳌江边上的穷渔村。民国期间,全村90户中有73户靠近海捕捞维持生活。村民世代使用篷橹小船,风来篷驶,风停橹摇。50年代合作化运动中,加入高级渔业社,摆脱了小船手网的生产方式。70年代始,近海渔业资源迅速衰竭,渔产量逐日减少,经济效益明显下降, 1976年人均收入仅89元。一些渔民靠渔贷过日子,许多渔民弃船上岸改就他业,或农或工或经营家庭副业。

80年代改革开放后,村领导班子于 1980年确定了大力发展渔业,开拓多种经营,粮食自给有余,十年奔上小康的奋斗目标。渔业生产实行包产到船,调整捕捞结构,试行不同的拖网作业,产量大增。是年,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到522元。十年奋斗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

先后投入280万元创办拖虾作业船10只,虾户作业船10只,梅鱼拖船2对,机帆船1对,大马力渔轮1对;就业111人,年纯收入67.7万元。

机动货运 四轮车9辆,三轮车54辆,拖拉机9辆,内河货运船15艘;就业118人,年纯收入92万元。

砖窑2座,蛎灰窑9座,年纯收入13万元。从事建筑业35人,年纯收入38万元。随着再生腈纶纺织市场的崛起,剩余劳力全部投入纺织品生产。全村410户,95%以上置办了纺织工具,年收入180万元。从分配方案看,1992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,而实际收入已超过2000元。

半河章自然村是畲族集中居住的地方。现有钟姓 畲民82户327人。据《钟氏宗谱》载:先世原居福建永春县,为避寇扰,明隆庆二年(1568),迁来平阳十八都书阁卜宅,后于清康熙十九年(1680)分徙十都江口半河章。据传:祖辈初迁此时,语言、习俗不同于汉民,被称为 畲客。到清朝末期,语言、风俗、生活习惯与当地汉人逐渐融合。所不同的是畲族妇女从小学会农活粗活,下田劳动,从无缠足的陋习。农忙季节,犁、耙、耕、插样样能干。体力甚佳,肩挑百斤不以为苦。农闲时又忙于纺线、织网。畲民世居茅草棚屋,耕作贫瘠土地,生活艰难。清光绪年间,农耕之余,兼操近海捕鱼作业,使用席篷小船,随潮候涨落而进出,捕捉鱼虾贝蟹弥补生活。遇上大风恶浪,舟覆人亡。人口繁衍甚慢,直至50年代初期,村内畲族人口不足百人。根据《钟氏宗谱》所载世系,近50%的户后继无人。

1949年后,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。1951年 土地改革中每人分得土地一亩。农忙耕作,农闲捕鱼,男耕女作,开始了安定的生活。80年代开始,畲村的面貌迅速改变。村民收入逐年递增:人均收入50年代20元,60年代55元,70年代310元,80年代初期700元, 1984年为1200元,1988年为1800元,1992年超过2000元。据统计,至1992年底,半河章畲族村有46%村民建住宅楼,计有37间。全村有电视机77台、录像机5台、电冰箱4台、洗衣机35台、自行车112辆、机动捕渔船3艘、 汽车2辆、三轮车18辆、内河机动运输船3艘。

几个世纪以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畲族村民,现有大专毕业生1人,中专毕业生10人,中学毕业生125人,并且普及了小学教育。十八平川稻谷香,碧海渔火赛朝阳;村里日夜机声响,物阜民丰幸福长。这首流传于当地的民谣,正是古鳌江畔新渔村的写照。

境内河道纵横交错。由斋堂基、西后官、咸水岱、狭河、江心寺、新开河、淡河、九亩浃、二房浃、坟后、银打银、三坟、砻担、白昌田、元宵河、东包、西包、章皮岱、黄烂豆、河心官、笔、墨、砚、稻前、月空印、砚瓦笔、花田五亩、台科、登科、十八亩、大河心、店基、七亩心、插田桥等34个大小不一的河心小岛构成。这些河心小岛,有的为村民聚居的自然村落,有的展布耕田。岛岛之间或小桥相通,或仗舟楫往来。

清代形成富有特色的内河捕捞业,方式有戽鳝鱼儿、手网、河擂三种,其中戽鳝鱼儿以西岸底自然村最多,有20多对渔船,其余各自然村则零星散见。这项渔业,以长不足5米的小渔船组成一对,由一人在船头择点撒网捕捞。鱼网一下水,两只小船上打桨的姑娘,一手加紧摇桨,一手持手柄水勺戽水,摇桨、戽水的速度越来越快,齐向鱼网逼近,把在河面浮游的鳝鱼儿驱引至网内。捕来的鳝鱼味鲜美,一对船一天可捕获40多斤。手网,以后岸自然村最多,有鱼船40多只,能捕到 鲫鱼、 鲤鱼、 乌鲤等淡水鱼。为了赶鲜,冬春日捕,次日上市;夏秋夜捕,次日早晨上市。以上两项捕鱼业,打桨的都是小姑娘,故有李家,囡儿会划船的民谚。河擂又称擂网,是较大型的内河捕捞作业,大小鱼虾直至介壳类水产品,均可捕获。故村民把大面积获取的手段,比喻为打擂网。

全村有打梅鱼、拖梅鱼、夹网、鹰捕、擂网、背对等种类。诸项作业中,以季节性打梅鱼的最多,约有90%以上家庭参加。每年从清明到夏至,村里青壮年几乎全部出动,架着几百只小渔船竞相下海。捕梅鱼必须掌握潮候。为了不误渔时,在江口修建一条专用埭,供本村渔民出海、返航过埭。他村渔民视埭上船只过往情况而定,不能与之挤压碰撞。打梅鱼的船只形小体轻,出没在汪洋大海里,危险很大。但全村渔民团结互助,且技术熟练,渔具较先进,都能满载而归。当时,最高的产量,一船一潮可捕数百斤。

1949年后,由于过度捕捞,以及内河上近海水域受到污染,鱼虾资源锐减,渔业生产日趋衰落。现除海洋捕捞仍保持一定数量外,内河渔业户已基本改行。

1985年划归龙港镇辖后,村自筹资金搞建设。兴建的4条街道纵横于村中。东西走向的池浦路。宽15米,长620米,东起龙翔南路下埠桥,西至人民南路交易场,贯穿全村。北起光明路,南至殿前河的富民街已全部竣工。长300米,宽13米的繁荣路连接了富民街与人民路。兴民路宽13米,长500米,沟通了龙华路和通港路。4条道路两旁的4~5层楼房鳞次栉比,排水、排污设备齐全。旧时星罗棋布、蚊蝇成群的敞口茅坑已被4条道路旁的4座新型公厕所取代。此外,池浦村独资筹办、投资200万元,占地2万平方米的龙港兴荣综合旧货调剂市场已经动工。

经济腾飞推动了教育事业和村民福利的发展。旧日文盲占95%以上的渔村,而今有大学本科毕业生15人,大专毕业生58人,中专毕业生47人,中学生600人,1983年普及了小学。 1987年成立了老人协会,建有一座老人亭园。同年,实行了60岁以上老人享有经济补助制度。凡届岁末,视不同状况给每位老人300~2000元的经济补助。一年一度组织老人旅游活动。

周边行政单位

港沟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科 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星龙路82号

国家外汇管理局抚松县支局 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滨路388号

周边政府机关

池浦村委会 地址:温州市龙港市池浦路与江浦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60米

周边行政单位 政府机构

鲜大肉羊肉铺 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友谊西路与中兴路交叉路口往西约200米(炎亭镇学校东侧约50米)

周边村庄

灵浦村 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

渔池村 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

沿浦村 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沿浦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