炉头村
炉头村 炉头村简介 炉头村交通建设 炉头村商业发展 炉头村文明建设 炉头村文化教育 炉头村生活水平 炉头村百度地图
炉头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城东23.2公里处,地处沿海水网之平原。三面环河,地形平坦。民国时期属舥艚乡,为乡公所驻地。50年代初为浦城乡炉头村。合作化时,属浦城乡 舥艚一社。1958年 人民公社化时,为舥艚管理区炉头大队。1961年隶属舥艚人民公社。1984年为舥艚镇炉头村。历为浦城乡人民政府,舥艚人民公社,舥艚乡 人民政府驻地。定居人口以陈、林、金、郑、泮姓为主。1992年,炉头村502户,共2237人。并有 暂住人口105户, 流动人口300多人。耕地372亩。炉头村名始于清嘉庆二年(1797)。林姓始祖,迁于此建炉打铁营生,故名。现由炉头、郑江、老城底3个自然村组成。郑江因江河穿境而得名。老城底因四周围城而得名。宋元丰年间,郑子达建四周围墙、护城河,保卫村落。围墙宽7米,高4米,周长约1000米。 城墙以大岩石垒成,分东西南三个城门。传说城内大厦郑大处一扇门板可...
详情炉头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城东23.2公里处,地处沿海水网之平原。三面环河,地形平坦。民国时期属舥艚乡,为乡公所驻地。
50年代初为浦城乡炉头村。合作化时,属浦城乡 舥艚一社。1958年 人民公社化时,为舥艚管理区炉头大队。1961年隶属舥艚人民公社。1984年为舥艚镇炉头村。历为浦城乡人民政府,舥艚人民公社,舥艚乡 人民政府驻地。定居人口以陈、林、金、郑、泮姓为主。1992年,炉头村502户,共2237人。并有 暂住人口105户, 流动人口300多人。耕地372亩。炉头村名始于清嘉庆二年(1797)。林姓始祖,迁于此建炉打铁营生,故名。现由炉头、郑江、老城底3个自然村组成。郑江因江河穿境而得名。老城底因四周围城而得名。宋元丰年间,郑子达建四周围墙、护城河,保卫村落。围墙宽7米,高4米,周长约1000米。 城墙以大岩石垒成,分东西南三个城门。传说城内大厦郑大处一扇门板可载18袋谷。 村貌 (16张)
炉头村位于舥艚镇水网客运的交叉点,水陆两路可直通 苍南县30多个乡镇。东魁大河自东而西穿村而过。南经金乡镇直达县城;西经龙港镇进入104国道线;东经舥艚港埠进入海运航线,南至闽粤,北至温州、 宁波、上海各港口。 苍南县的金乡、钱库、宜山、龙港、炎亭5条内河航线汇合于此。有客轮25艘,每隔半小时一次航班向各地驶出。有水上高速客运艇15艘,各种民运3~12匹机动船30只,货运机动船15只。陆上交通以客运为主。炉头停车场建于1992年,有 面包车12辆,每隔半小时一班次,南至金乡,西至钱库、宜山,北至龙港。每天有2班次直达温州。水陆两路日客运量为5000人。炉头村还有三轮车50辆。
东魁大桥飞架在东魁河上,把舥艚镇南北连成一片,桥始建于明 崇祯年间,原石板桥,平阳知县陈晶奎修建,长30余丈,上有桥屋30间,清 乾隆二十一年(1756)重修。咸丰六年(1856),里人谢一聪倡捐重修石桥。1963年,陈茂坎、金定安负责集资1万元, 政府拨款1万元,又予重修。1984年大桥改建, 国家补助5万元,乡人民政府集资2.5万元,群众自筹9.5万元,建成钢筋混凝5孔拱桥,桥长115米、宽4米,高5米。桥旁设栏杆,配有路灯。炉头村集资70万元,于1992年兴建金魁公路大桥,桥址位于东魁大桥之西150米处。桥长100米、宽10.5米、高5米。系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。
民国时期,炉头村作为一个海滨小集镇, 商业经济初具规模,成为舥艚的商业中心。当时泰兴、源发、陈公大是舥艚有名的南货百货商店。
1949年后,炉头村成为浦城乡的经济中心。供销合作社、生产资料站、粮食供应站、 信用社、大小百货店、药店、南货、山货、理发、成衣、文具用品、五金交电、渔农用具等店厂聚集于此。商品经济带给炉头村一派生机。炉头村大街小巷,户户设摊,家家有店。据统计,大小百货店30家、南货山货100家、饮食旅馆20家、食品加工20家、理发成衣50家、药铺10家、金银首饰加工30家、建材5家、五金交电6家、文具用品4家、印刷业4家、商标和涤纶10家、软包装复合彩印2家及各种金属制品制作12家、电脑打字静电复印2家、农贸服务业和石油液化气供应点8家。水产冷冻厂2家。 塑料工艺厂、海味加工厂、生产资料公司、农业服务公司、信用联社、金融服务社、工商所相继建立。1988年在村领导带领下,集资50万元拆迁老菜市场,建造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新菜市场。设有肉类、鱼鲜海货、涂头货、豆类制品及各种杂货等112个摊位;建造小商品市场1000平方米,摊位60个;水果市场600平方米,摊位50个;粮食交易市场,摊位30个。街头小巷商来客往,每天赶集人流量为15000人次,日成交额平常达30~50万元,节日最高额达500万元。炉头村有100多人跑供销,为炉头村的商品经济提供信息。
炉头村,习惯叫炉头街。原街长不过百米,宽2~3米,毛石路,两旁矮平房。70年代对村区建设作过规划,拓宽老街道,建了一条新街,村区逐渐向西发展;建造街口 菜市场10间及2间二层楼3间平房的菜馆。80年代,以张茂抄为首的村干部重新对村区建设作了规划,总投资为500万元,奋斗三年,改建老街道,兴建4条新街道,铺设 下水道,铺上长1500米的水泥路面,总面积为1万平方米。街道两旁新建民房212间,大部分为3~4层,80%村民搬入新居。
1992年炉头村在村域范围内,又规划了3条街道:24米宽的典字路,14米宽的新兴西路、育才路。又建住宅房4至5层250间,现户户装上自来水。
1990年,在村党支部书记林仁见、老人协会会长金定安的努力下集资50万元,建造村委会办公大楼兼敬老院。内设村党支部、村委会 办公室、老人协会办公室、党员活动室、青年俱乐部、民兵之家、图书阅览室、鼓词室、音乐室、象棋室、 健身房等。
炉头村是舥艚镇邮电通讯中心。1988年邮电所还是租用的半间民房,手把式电话,仅积累5000元。1991年,村委会支援邮电事业,出资2万元,无偿提供土地1400平方米。在所长陈伯义的努力下现在镇邮电大楼已在育才路竣工使用。
1982年,由黄友群、郑培开等18名青年自筹资金20万元,建造东魁影剧院,座位1024个。平阳 越剧团、温州 婺剧团、福建魔术团、大连歌舞团、沈阳京剧团等来村献演。1989年被县文化局评为先进影剧院。
尊重知识,兴办教育,以科教兴村已成村民共识。炉头村原系镇中心校所在地。镇中心校有二幢教学楼,12个教室,学生1200人。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,改善办学条件,村委会决定无偿划出30余亩土地。并在第一期工程出资1万元,支持中心校迁址,于1992年11月破土动工新建教学大楼24个教室。炉头村有幼儿班7个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%。
炉头村原来以农、渔业为主。70年代渔业生产是先进单位,有机帆船20多艘。当时,农、渔、商从业劳力各占三分之一。80年代开始,部分渔、农劳力解脱出来,渔业发展成流动作业,农业进入 联产承包责任制。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活跃,从商人员越来越多。商业经济已成为炉头村的主要经济收入。1992年炉头村总产值为2000万元,人均收入1500元。其中商业占70%。村民生活不断提高。
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
周边文化宫
沧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
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兴乾路
周边村庄
龙头村
地址:温州市苍南县
垄头村
地址:温州市洞头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