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山村

林山村 林山村大事记 林山村经济发展 林山村社会进步 林山村组织建设


林山村位于 海阳市北部, 郭城镇南部,地处东经121°06′,北纬37°11′。东南为林寺山,与林东村相望;南依林寺山,与山角村相交;西与东楼子村、西楼子村、港里村相连,东北与河南村、北朱村接壤。隶属郭城镇,距镇政府驻地2.5公里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王姓先祖从“云南”移居山东昌邑县十字路村,继又迁居莱阳城东南大淘漳村。明末,从大淘漳村迁此,建村于高埠处。因村的三面为沙地,故命名沙子埠村。后因重名,且村处林寺山西北麓,1981年更名林山村。后有韩、孙、刘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。 林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,郭城镇南部,地处东经121°06′,北纬37°11′。东南为林寺山,与林东村相望;南依林寺山,与山角村相交;西与东楼子村、西楼子村、港里村相连,东北与河南村、北朱村接壤。隶属郭城镇,距镇政府驻地2.5公里。 全村耕地面积80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地...

详情

林山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林山村资料简介
  林山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下辖的社区。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区划代码为370687104251,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。林山村与郭城一村、郭城二村、郭城三村、郭城四村、郭城五村、西沟村、邢家庄村、簸箕掌村、路南村、王家沟村、车家沟村、西山村、于家庄村、马家沟村、北申家村、迎驾山村、西古现村、窦家疃村、东古现村、肖家庄村、阵胜村、山东村、垛崖底村、土堆村、沙旺村、史家村、晶泉村、建明村、南申家村、东刘家村、龙口村、北朱村、段家村、河南村、南山西头村、桂山村、后夼村、建新村、官庄村、新发庄村、港里村、林东村、柳树村、前夼村、松树夼村、黄草场村、战场泊村、李家岭村、西楼子村、东楼子村、璋夼村、台城村、东庄村、择善村、山角村、三宝沙村、下十字夼村、上十字夼村、庙后村、宅家夼村、当道村、戴家村、姜家村、大侯家村、后洽河村、前洽河村、葛家村、东鲁家夼村、山前村、埠山后村、西鲁家夼村相邻。 还有37个地名与林山村同名


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林山村介绍

林山村位于 海阳市北部, 郭城镇南部,地处东经121°06′,北纬37°11′。东南为林寺山,与林东村相望;南依林寺山,与山角村相交;西与东楼子村、西楼子村、港里村相连,东北与河南村、北朱村接壤。隶属郭城镇,距镇政府驻地2.5公里。
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王姓先祖从“云南”移居山东昌邑县十字路村,继又迁居莱阳城东南大淘漳村。明末,从大淘漳村迁此,建村于高埠处。因村的三面为沙地,故命名沙子埠村。后因重名,且村处林寺山西北麓,1981年更名林山村。后有韩、孙、刘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。 林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,郭城镇南部,地处东经121°06′,北纬37°11′。东南为林寺山,与林东村相望;南依林寺山,与山角村相交;西与东楼子村、西楼子村、港里村相连,东北与河南村、北朱村接壤。隶属郭城镇,距镇政府驻地2.5公里。 全村耕地面积80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地瓜、花生、苹果等。 2002年,全村228户,602人,有王、孙、于3姓,均为汉族。其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。

2013年,山东省内规模最大,基础设施最齐全的滑雪场坐落于此,由海阳市林山滑雪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.6亿元人民币兴建,占地面积1200亩。 现已开业。

1941年2月17日八路军一个营进驻,本村解放。

1942年4月3日日军扫荡,抓走群众35人。 同年11月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,杀死村民3人,伤2人,失踪5人。 1958年6月国家在本村开采铁矿,规模较小。

1976年,重开铁矿,规模增大,并建有工人宿舍、办公室。两次开矿都由海阳县政府管理。

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。

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

1998年秋至2000年春投资4万元,建大口井2个,灌溉面积6.7公顷。

1999年雇用推土机,将过去的羊肠小道修筑成能通机动车辆的环山公路。

第一产业1955年,粮食亩产100公斤,总产8公斤。1978年,粮食亩产150公斤,总产12万公斤。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。1997年冬,党支部、村委会发动村民出义务工,建起2个大口井,灌溉面积6.7公顷。2002年,粮食亩产提高到407公斤,总产20.4万公斤。 1987年以来,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;并将集体的果园分给各农户经营,对旧果树改枝换头,嫁接红富士、新乔纳金、红星等新品种。1999-2000年,在二级公路的东西两侧200米,全部栽上大樱桃;并开发山区,栽植干果。 2002年,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77万元,其中农业195万元,林业5万元,畜牧养殖业62万元,其它15万元。

第二、三产业建国前,本村有皮革加工、勾花、结网、制鞋等小手工业,从业人员20人,收入仅够自给。1976年,集体建面粉加工厂。1977年,成立药材加工组,为郭城供销社加工药材,从业人员6人。改革开放后,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,先后发展了香肠加工、电气焊、面粉加工和豆腐坊、修理店、商店等。 2002年,第二、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48人,总收入372万元,其中工业36万元,建筑业48万元,运输业158万元,商饮业60万元,服务业70万元。

文教科技1942年建初级小学,设1-3年级,四年级学生到东楼子村小学读书,五、六年级到郭城完小上学。1944年,本村有教师14人,被邻村称为“文化村”。1976年,建新教室15间,有教师3人,学生50人。1985年后,改名林山小学。1994年教育体制改革,本村小学撤销,改建为幼儿园。自建国至2002年,本村考入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35人。 人民生活解放前,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80公斤。建国后,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67年,人均粮食180公斤。1975年,人均粮食200公斤,全村收入10万元。2002年,全村有各种运输车80辆,摩托车50辆,电话53部,彩色电视机100台,电冰箱50台,电风扇120台。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6平方米,扩大到16平方米。

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,王洪典在黄草场村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。次年,王洪玉、王清孟等入党,并成立党支部。1945年,组织支前队伍22人,参加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。1949年10月,党员身份公开,全村有党员17名。2002年,全村有党小组3个,党员30名。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清孟、王元胜、王成双、王洪升、王洪君、王清礼、王成义、王洪礼、王洪波、王洪绍、王元作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5月,设村公所。1943年,改称村政府。1958年9月,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68年6月,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2月,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84年5月,始设村民委员会,下设民政、调解、民兵、治安、妇女等组织。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清春、王丰山、王元桂、王洪玉、王元斌、王清志、王洪君、王洪臻、王洪礼、王成义、王成忠、王洪绍、王元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