庙后村
庙后村 庙后村大事记 庙后村经济发展 庙后村社会进步 庙后村组织建设
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年),孙姓从八夼村迁此建村。因地处龙山庵庙宇之北,故命村名庙后。后姜姓由北长仙村迁此居住。 庙后村位于海阳市北部,地处东经121°07′,北纬36°59′。东南与台子村为邻,西与三宝沙村相连,南与北长仙村相交,北与下十字夼村相望。隶属郭城镇。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,距市政府驻地31公里。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25.5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、苹果等。 2002年,全村有82户,231人。有孙、姜2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。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。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(村社)成立。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 1993年村集体投资4.5万元,建大桥1座。 1994年村集体投资2.1万元,建成自来水工程。1941年本村解放。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(村社)成立。 详情
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年),孙姓从八夼村迁此建村。因地处龙山庵庙宇之北,故命村名庙后。后姜姓由北长仙村迁此居住。 庙后村位于海阳市北部,地处东经121°07′,北纬36°59′。东南与台子村为邻,西与三宝沙村相连,南与北长仙村相交,北与下十字夼村相望。隶属郭城镇。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,距市政府驻地31公里。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25.5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、苹果等。 2002年,全村有82户,231人。有孙、姜2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。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。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(村社)成立。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 1993年村集体投资4.5万元,建大桥1座。 1994年村集体投资2.1万元,建成自来水工程。
1941年本村解放。
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(村社)成立。
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
1993年村集体投资4.5万元,建大桥1座。
1994年村集体投资2.1万元,建成自来水工程。
第一产业1955年,粮食亩产112公斤,总产4.3万公斤。1983年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粮食亩产达到520公斤。2002年,粮食亩产475公斤,总产15.1万公斤。 1989年,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。1993年以来,羊、猪、牛、兔等养殖和干果栽植发展很快。2000年,有红富士、乔纳金、新红星等优质苹果园6公顷,产量18万公斤,收入18万元。 2002年,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82万元,其中农业107万元,林业1万元,畜牧养殖业68万元,其它6万元。
第二、三产业建国前,庙后村没有工商业。1956年,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,后又办起了面粉、面条加工,规模不大,收入微薄。改革开放后,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第二、三产业,先后办起了商店、面粉厂及服务业等。2002年,第二、三产业从业人员34人,总收入59万元,其中工业6万元,建筑业15万元,运输业2万元,商饮业 4万元,服务业32万元。
文教科技1943年,成立庙后小学。自建国至2002年,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人。村民有1人获农艺师职称。 人民生活建国前,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,只能饱一顿饥一顿。建国后,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84年,人均粮食780公斤,全村总收入14万元。2002年,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52辆,摩托车22辆,电话32部,彩电46台,电冰箱45台。 村庄建设建国前,村内街道破烂不堪,村民住房全是草房。1986年以来,村统一规划街道及房屋建设,草房全部翻新为瓦房。2002年,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平方米,扩大到26平方米。
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,成立党支部,姜寿旭任党支部书记。之后,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寿堂、姜寿孟、姜寿旭、姜寿恺、姜吉生、姜吉润、孙庆书、姜吉涛。2002年,全村有党员19名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,设村公所。1943年,改称村政府。1958年9月,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68年6月,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2月,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84年5月,始设村民委员会,下设民政、调解、民兵、治安、妇女等组织。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吉仁、姜云利、姜寿春、姜寿亭、姜寿堂、姜吉凤、孙庆书、姜吉涛、姜吉合、姜吉春、姜吉润。
周边村民委员会
烟台市莱山区初家街道后漩村漏庙村民委员会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虎山东路
周边生活服务
山东省供销海阳市郭城镇烽农紫皮为服务中心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S210
周边烟花爆竹专卖店
干洗机缝纫设备
地址:烟台市海阳市S202与岚丁线交叉路口往东北约220米
周边乡镇
庙后镇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
周边村庄
庙后村
地址:烟台市海阳市
庙后村
地址:烟台市莱山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