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崮村
黑崮村 黑崮村社会进步 黑崮村组织建设
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,乔姓由胶县保村来此定居。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,姜姓由松树夼村迁来。村南有两座山相对,东山叫东黑崮、西山叫西黑崮。因村处崮山之北,据此命名黑崮村。 黑崮村位于 海阳市东北部,地处东经121°09′,北纬36°55′。东北与冷家村为邻,南与仙人盆村相望,北与乔家村接壤。隶属朱吴镇,西距镇政府驻地7.5公里,南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。 全村辖区面积约3.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166.7公顷,山岚面积300公顷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地瓜、花生、苹果、板栗、蔬菜等。 2002年,全村有460户,1250人,有姜、乔、王、薛等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。文教科技1943年,成立黑崮小学。1982年,黑崮小学合并到高家中心小学。2000年,在校学生达到139名。自建国至2002年,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2名。 村重视科技...
详情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,乔姓由胶县保村来此定居。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,姜姓由松树夼村迁来。村南有两座山相对,东山叫东黑崮、西山叫西黑崮。因村处崮山之北,据此命名黑崮村。 黑崮村位于 海阳市东北部,地处东经121°09′,北纬36°55′。东北与冷家村为邻,南与仙人盆村相望,北与乔家村接壤。隶属朱吴镇,西距镇政府驻地7.5公里,南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。 全村辖区面积约3.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166.7公顷,山岚面积300公顷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地瓜、花生、苹果、板栗、蔬菜等。 2002年,全村有460户,1250人,有姜、乔、王、薛等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。
文教科技1943年,成立黑崮小学。1982年,黑崮小学合并到高家中心小学。2000年,在校学生达到139名。自建国至2002年,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2名。 村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,有高级农艺师1名。 人民生活解放前,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。建国后,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57年,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。1975年,人均粮食380公斤,全村总收入23万元。2002年,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17辆,摩托车38辆,电话135部,彩电370台。 村庄建设建国前,村内街道不整,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,人均住房面积仅5.5平方米。1980年,建造了1幢2层科研楼,占地1500平方米。1980年以来,全村共建新房40多幢、160余间,均为玻璃门窗,青红瓦房。2002年,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。 集体福利1992年,村集体投资15万元,全村吃上了自来水。1993年,投资8.5万元,安装了闭路电视,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3月,姜兆顺由张汇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。同年10月,成立党支部,姜兆顺任党支部书记,姜明献任组织委员,乔廷松任宣传委员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,村里成立了互助组,并先后开展了反奸、反特、反恶霸斗争。1945年,组织村民190人,支援万第战斗。1948年,组织234人参加淮海战役。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兆顺、姜玉友、姜兆奎、姜福山、姜玉代、姜玉民、姜永生、姜仙臣、姜从强、姜善良、姜从明。2002年,全村有党小组8个,党员52名。 1990年,村党支部被评为海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5月,设村公所。1943年,改称村政府。1958年9月,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68年6月,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2月,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84年5月,始设村民委员会,下设民政、调解、民兵、治保、妇女、青年等组织。曾任村行政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廷义、姜兆奎、姜玉瑞、姜兆荀、姜书柏、姜从民、姜富海、姜善竹、姜从山、姜恩正、姜从明。 1994年、1996年,村委会被评为海阳模范村民委员会。
周边政府机构
朱吴镇黑崮村退役军人服务站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黑崮村委会
周边农家院
海阳市三月三生态谷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黑崮村
周边公司
海阳市和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黑崮村
周边景区,
黑崮
地址:海阳市
周边村庄
黑崮村
地址:烟台市海阳市
黑石村
地址:烟台市蓬莱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