嵩潜村
嵩潜村 嵩潜村概况 嵩潜村大事记 嵩潜村经济发展 嵩潜村社会进步 嵩潜村组织建设
明嘉靖十年(1531年),先居者从河南省杞县迁此建村。因村处嵩山西麓低洼处, 有潜隐嵩山之意境,故名嵩潜村。 嵩潜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南部,地处东经121°12′,北纬36°45′。东与 山口村为邻,西与中村相望,北与龙塘埠村接壤,距市政府驻地4公里,隶属碧城工 业区。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80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蔬菜、苹果等。 2002年,全村272户,839人,有张、王、赵、孙、李、马、程、辛、陈、梁 、姜、郭、高、杨、徐等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张姓。 1954年,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。1978年,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。2002年 ,农村经济总收入1475万元,人均纯收入3164元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为31.2%、30.5%、38.3%。嵩潜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碧城工业区,东与山口为邻,西...
详情明嘉靖十年(1531年),先居者从河南省杞县迁此建村。
因村处嵩山西麓低洼处, 有潜隐嵩山之意境,故名嵩潜村。 嵩潜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南部,地处东经121°12′,北纬36°45′。东与 山口村为邻,西与中村相望,北与龙塘埠村接壤,距市政府驻地4公里,隶属碧城工 业区。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80公顷,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蔬菜、苹果等。 2002年,全村272户,839人,有张、王、赵、孙、李、马、程、辛、陈、梁 、姜、郭、高、杨、徐等姓,均为汉族,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张姓。 1954年,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。1978年,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。2002年 ,农村经济总收入1475万元,人均纯收入3164元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为31.2%、30.5%、38.3%。嵩潜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碧城工业区,东与山口为邻,西与海阳经济开发区中村相望,北与龙塘埠桩接壤,距市政府驻地4公里,隶属碧城工业区,全村302户,868人。两委班子3人,有党员54人。村党支部多次被 烟台市委、 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。
该村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、蔬菜为主,其中蔬菜300余亩。2006年开始国家无偿拨入资金,实施土地整理项目,铺设1000亩底灌,3口机井(每小时40方),建9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。
该村主要农产品有小麦、玉米、花生,养殖业有牛、猪、兔。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山岚、房地产开发。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:羊毛衫加工、建筑、商业、劳务等。村集体总资产净值70万元,可支配财力20万元,村集体2006年对村内街道全部硬化,2007年又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绿化。到目前为止已上路灯40盏。
1942年本村解放。 1947年11-12月解放军攻打玉皇顶,部队进驻本村。在围歼凤城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战役中,本村被誉为支前模范村。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 1955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 1972年投资2万元,建东河大桥。 1973年用上电网供电。 同年建小学校舍24间。 1975年建知识青年用房22间,方便了下乡知识青年的食宿。 同年成立幼儿园,全村的幼儿全部免费入托。 1981年本村安装上了自来水。 1992年村安装闭路电视。 2002年安装有线电视。 同年建大型拦河闸1座。
第一产业1955年,粮食亩产150公斤,总产22.5万公斤。1978年,粮食亩产300公斤,总产45万公斤。1983年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粮食亩产600公斤,比1978年增长了300公斤。2002年,粮食亩产529公斤,总产22.6万公斤。 2000年,果园面积达到4公顷,产量3万公斤,收入9万元。经济作物总收入256万元,畜牧业收入88万元。2002年,第一产业收入459.6万元,其中农业收入218万元,林业收入3.5万元,畜牧业收入172.6万元,渔业收入0.5万元,其它收入65万元。 第二产业1966年,村集体组织妇女从事草编工艺品生产。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,先后建起私营油坊、磨坊、豆腐坊及建筑队等,从业人员达120余人。2002年,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0人,收入450万元,其中工业收入250万元,建筑业收入200万元。 第三产业1983年起,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先后办起了私营商店、电气焊加工、农机维修部、自行车维修铺等服务业。2000年,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共43人,收入78万元。2002年,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5人,收入565.4万元,其中运输业收入60万元,服务业收入220万元,商饮业收入285.4万元。
文教科技建国前,本村无学校,学生只能到邻村就读。建国后,设小学1所,有学生120多人。1973年以来,村集体先后投资5万余元,建起24间新校舍,并加强教学设施建设,教育质量大大提高。自建国至2002年,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2人。 人民生活解放前,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,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。建国后,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57年,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。1975年,全村收入26万元。2002年,全村人均存款6000元,有各种运输车60辆、摩托车80辆、电话200部、彩电256台、电冰箱60台、洗衣机20台。 村庄建设建国前,村内街道破烂不堪,也不齐整,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,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。1983年后,全村统一规划宅基地,出资修整了街道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2002年,全村有住房320余栋,均为瓦房,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。 集体福利1973年,全村用上电网供电。1981年,村投资安装自来水。1992年,村投资安装闭路电视。2002年,村投资安装有线电视。1992年国家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,村集体补贴村民投保额的25%。2002年,对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。对独生子女户,每年补助120元独生子女费。
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,成立党支部,张志生、王富先后任党支部书记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,村里成立了互助组,并且先后开展了反奸、反特、反恶霸斗争;组织支前队10多人,随军参加了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。1944年后,王田、赵洪君、孙克沛、张丰明、程绍先、张洪田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。2002年,全村有党小组4个,党员48名。 自张洪田任职以来,村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阳市委、东村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解放后,设村公所。1943年,改称村政府。1958年,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68年,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,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。1984年,始称村民委员会,下设民政、调解、民兵、治安、妇女等组织。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洪志、孙克沛、程绍先、张洪田、张永国。1999年5月,张洪义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。
周边行政单位
南漳县会计局
地址:海天路188号
周边公司
华通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碧城工业园中山街1号
周边门
碧城工业区-南门
地址:烟台市海阳市海天路北50米
周边村庄
嵩潜村
地址:烟台市海阳市